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四川合作经济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巴中要情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巴中要情 > 正文

书写革命老区后发赶超振兴发展豪迈篇章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作者:张大梁添加时间:2021-11-15阅读:26

初冬的阳光,和煦而温暖,一个孕育春的希望的季节。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热烈氛围中,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在全市上下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热潮之际,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光荣使命,巴中迎来又一次意义重大的盛会——2021年11月16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巴中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将在巴中城区隆重召开。

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激情飞扬。回首过往的奋斗路,我们心潮澎湃。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在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顶住全国全省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克服发展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化解各种因素交织叠加的重重矛盾,创新实干、克难攻坚,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千百年来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画上句号,在平凡的岁月里写下了不平凡的篇章。

经济建设——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持之以恒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经济质效稳步提升

金秋时节,风轻云淡。10月8日,省内首个高铁TOD项目在巴中经开区开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巴中新的“城市门户”和川东北地区新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高铁枕轨生产基地、巴中经开区夜间经济项目、输配电设备生产基地及工业产业孵化园……一大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掀起了巴中项目建设新高潮。

今日之巴中,其前行也迅疾,其抵达也浩荡。经过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五年的闯关夺隘,巴中更为沉稳与从容。——五年来,解放思想一以贯之。

“全力建设‘一区三中心’,把巴中经开区打造成全市创新驱动的龙头、后发赶超的样板、振兴发展的引擎”。2021年7月6日,市委书记何平在经开区调研督导时,对经开区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目标。

同月13日,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决定,以巴中经开区二次创业为抓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加快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建成全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创新中心。

10天后,巴中经开区二次创业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动员大会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高鹏凌亲自动员部署。自此,经开区二次创业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建设迅速拉开大幕。

这是践行使命、审时度势的务实擘画;这是后发赶超、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这是上争支持、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这是回头盘点、重整行装的现实考量。

这更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最好诠释。

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解放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迸发出的力量就如潮水般汹涌。

当光雾山国家5A级风景区漫山红遍时,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巴中谋划多年的文旅新区正式落地、南城北旅空间布局已具雏形,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五年间,市委不断深化对做好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在先天基础并不优越的条件下,因地制宜、挖掘潜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五年间,市委调研的脚步从未停歇,听取建议的途径不断拓宽,思想共识在“学习-调研-再学习-再调研”中不断深化,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不断升华。

五年间,高科技企业泰美克落户巴中,米仓大道、诺水大道开工建设,巴中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设立等,无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五年间,每个普通百姓都有最切身的体会:西南大学第三实验学校、四川友好医院落户巴中,就地就近享受优质教育、优质医疗资源,无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五年来,对外开放坚定不移。

开放合作,是巴中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

瞄准国家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巴中加快融入“双城圈”,积极走出去学习借鉴、交流合作、招商引资、争取政策,开放合作的诚意更浓、措施更实、力度更大。

关山度若飞。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西、港澳台,大江南北、沿海内陆的重点区域,深度对接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和川渝、川浙、川粤、川港等合作机遇,承接产业转移。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全市在建招商引资项目1756个,投资总额4723.49亿元,到位资金2517.06亿元;新引进产业项目1236个、占新引进项目总数的91.08%,投资总额2028.11亿元。从2017年到2020年底的这组数据很有看头。

今年,同样很有看头。巴中先后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区域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签署《“十四五”全面合作备忘录》,与四川能投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川北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之间,巴中硕果累累,朋友圈越来越大。

——五年来,产业发展一抓到底。

“加快形成以‘1+3’主导产业为重点、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2021年7月的巴中,艳阳似火。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再一次把产业发展推向了新高度。

从确立“3个4”产业定位到确立“1+3”主导产业,把文旅康养作为首位产业,这是对巴中有什么、需要什么、可以发展什么的清醒认知,是对巴中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接续奋斗,为发展中的巴中积蓄了新动能,形成了加速度。

五年间,巴中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组建文旅新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实现零突破,建成三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五年间,巴中经开区被评为优秀省级开发区,平昌经开区入列省级经开区,恩阳区、通江县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南江、通江、平昌入选天府旅游名县或候选县,巴州区入列国家级中药材溯源试点县。

五年间,巴中经济总量连续跨过两个百亿台阶、达767亿元。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主导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五年来,环境培育久久为功。

“要旗帜鲜明把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全市‘头号工程’来抓,以一流营商环境招引一流企业和项目,开创一流经济社会发展业绩。”何平同志就营商环境建设数次提出明确要求并不遗余力亲自推动。

聚焦“全省最优、全国一流”创建目标不动摇,突出开放第一引擎、创新第一动力、诚信第一底线效率,坚定不移把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出台的措施项项都是“干货”。

——在全国首创营商环境“好差评”制度,每季度都要把市级部门、各县区“烤”一盘,一些单位因为得分低而“背书”。而这一制度就是何平同志倡导、亲自部署的。

——直击投资环境、部门执行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连续开播的全媒体“阳光问政”,期期都是正宗的“麻辣味”,一些部门负责人被问得大汗淋漓。

——建成“市民之家”,网上办、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比例大幅提升;开展财政奖补政策、招商引资政府承诺事项兑现季度清理;出台《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巴中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十条措施》;《巴中市2021年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被誉为“巴中市一流营商环境创建措施3.0版”。

“有困难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何平同志强调务必要开好每季度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要实打实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外来投资企业的困难问题。高鹏凌同志亲自听取意见、亲自安排解决。

贯彻落实,绝不停留在口头表态上,各地各部门“以实际行动说话”。恩阳区“背包客”用“在路上”的态度务实解决企业和群众难事难题;市场监管部门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指导服务企业;金融工作部门建立“市县两级应急转贷资金”化解企业资金难题……

建设“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巴中先后荣膺“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等称号。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中,综合排名连续7个月保持上升状态,位列全国141位。

基础建设城乡提升——五年来,不断完善交通体系,大力兴水治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环境焕然一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翻开《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于基础设施的规划,在整个规划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吹响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集结号”,五年间,巴中就是一个大工地。

——五年来,交通枢纽加速形成。

在镇广高速(王通段)项目施工现场,“斗争、精神、旗帜、初心”四大红色文化主题景观依次呈现。

从2020年8月开工,到今年8月31日实现双幅贯通,短短一年时间里,桥隧比高达72.12%的镇广高速(王通段)建设不断加快,创造了高速公路建设新速度、新奇迹。

在汉巴南铁路巴中段建设现场,绑扎钢筋,模板拼装,建设者们铆足干劲、马力全开。从2019年底全面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这一条“老区路”“旅游路”“振兴路”正在全速推进。

巴中恩阳机场,通航仅仅两年时间,就有16条航线开通,南来北往客络绎不绝。
  五年间,我市立足长远科学规划,持续改善巴中交通基础设施条件,高质量编制出台《巴中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开展第三轮交通大会战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巴中区域交通节点向成渝北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跨越。
  在打通对外交通大动脉的同时,疏通乡村“毛细血管”的工作亦有条不紊地进行。五年间,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3692公里,建成建制村联网路2670公里、村内通组路7614公里,全市100%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密度提高至1.24公里/平方公里。
  “铁公机”建设齐头并进,互联成网,通江达海,市域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五年来,兴水治水泽被后世。
  桥亭之上,九龙山下,红鱼洞水库碧波荡漾,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一览无余,红鱼洞正式下闸蓄水是巴中水利建设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
  当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下时,恩阳区渔溪镇升旗社区居民杨大兴忍不住幽默了一把:“陪伴我十余年的挑水扁担终于退休了!”
  五年来,巴中始终以“生活用水有保障、生产用水有提升、生态用水有改善”为目标,以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为核心,以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多渠道筹集水利扶贫资金102.5亿元,加快推进以饮水安全工程、大中型水库工程为重点的水利项目建设,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靠的用水保障。
  1000多个行政村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355个、分散供水工程17491处,解决48.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同步巩固提升212万非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8%、自来水普及率91.7%,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走在了川东北市州前列。
  成为四川水利建设主战场,五年来,巴中抢抓国家水利补短板的重大机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争取国家、省水利补助资金55亿元,完成水利投资135亿元,是“十二五”水利总投资的1.32倍,年均完成投资27亿元。全市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快速推进,渠江流域综合整治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序开展,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
  ——五年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漫步滨河路,河边水潋滟,耳畔风习习。
  建成河道景观带,扩大公共空间面积,坚持植绿补绿,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搬迁或拆迁改造肖家巷市场、南池市场……
  五年来,全市紧紧围绕把城市做优、集镇做特、农村做美总体要求,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为重点,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在推进城乡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上下功夫,“川陕苏区首府·秦巴生态名城”的招牌愈发闪亮。
  五年来,全市9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24个镇列为全省百镇建设试点镇、平昌县驷马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五年来,全市新建城市各类公园14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
  五年来,兴文新区、恩阳新城相继崛起,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3.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十二五”末的37.52%提高到46.2%。
  脱贫攻坚——五年来,坚持唯此为大,下足绣花功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如期实现
  揭开锅盖,氤氲而来的除了饭香,还有那浸满幸福的喜悦。一锅香喷喷的米饭,一桌丰盛的农家菜,平昌县白衣镇蒿坪村村民张尚梅的家里,窗明几净,欢歌笑语,一家四口人在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里已经度过了4个春秋。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会场内,掌声经久不息;会场外,千里之遥,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马鞍山村原第一书记陈坤和村民们挤在会议室,通过电视观看这一伟大的时刻。
  是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这些人、这些集体,还有这些沉甸甸的数据,每一个都与巴中有关。
  王伟、张炜、温青山、陈坤,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市脱贫攻坚暗访督查办公室、巴中村政学院、巴州区教科体局、平昌县燕江农业专业合作社、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现行标准下,全市49.9万贫困人口脱贫、五区县全部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泪水伴着欢笑,激情伴着掌声,千年梦想今朝圆,回首来路,一晃数载流年。
  “这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下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与全国全省同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20年12月29日晚8:30分与网友交流时,时任市长何平的语气中透露出无比自豪。
  ——五年来,攻坚跋涉步履铿锵。
  拿出前所未有的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派出前所未有的组织力量:全市1700多名“第一书记”驻村,7万多名党员干部职工“沉下去、贴着帮”。
  编制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20个专项方案,科学确立脱贫奔康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中央“两不愁、三保障”、省委“四个好”的标准基础上,先做必答题,再做加分题。从“春季攻势”到“夏季战役”,从“秋季攻坚”到“冬季冲刺”,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
  建立精准脱贫数字管理信息系统和贫困对象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尊重不同实际情况,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一户一册”帮扶措施。量身定做产业扶贫计划,把贫困群体纳入精准帮扶的产业链条主体中。培养贫困户自力更生的能力,推动扶贫模式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强身”。
  ——五年来,脱贫经验可学可鉴。
  产业扶贫,探索了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样本;多权同确,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增减挂钩,贫困村巧变美丽新村。
  率先在四川探索出易地扶贫模式、在四川建立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库……
  创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省仅巴中易地扶贫搬迁户型设计图入选国家发改委《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典型户型图集》。
  创新“道德银行”,培育文明村风民风;创新医疗解困救助模式,率先在四川实行“四个到人”工作模式,推行“先治疗后结算”制度。
  每一次创新,都是对贫困原因的深刻认知;每一次突破,都是对实际问题的见招拆招;每一次探索,都是对全国全省扶贫路径的有力拓展。
  ——五年来,脱贫攻坚一路高歌。
  农村面貌整体改善——建成中心村144个、聚居点2174个、扶贫新村1125个,新(改)建乡村道路2.1万公里,改造薄弱学校405所,实施医疗卫生机构新(改、扩)建项目1854个。
  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2416元增加到2020年1050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6416元增加到2020年1.44万元。
  五年来,在党中央、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巴中举全市之力,兴创新之策,行非常之举,尽非常之责,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书写了新时代战贫史诗中“蜀写传奇”的巴中篇章,交出了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厚重答卷。
  脱贫梦想终成现实,超常付出硕果累累。
  曾被称为“三边村”的西厢村,如今,游乐场、乡村酒店、集散中心、农家乐,发展“旅游+”,一跃成为“网红村”。
  曾被称为“云端上的贫困村”的响水村,如今,一条崭新的道路像镌刻在大山的诗行,书写着村民“出行难”变“出行畅”的欢颜。
  曾被称为“最穷”的小骡马村,易地扶贫搬迁让该村村民搬出了大山,住进了新房,发展起了养兔、烤烟和花椒产业,平时有工资,年底有分红,收入有了稳定保障。
  曾被称为“旱山村”的普照寺村,如今,建起了自来水管道,用上了自来水。当龙头一拧,自来水流进水缸时,许多村民眼眶湿润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红石梁村贫困户王克林在家门口的大石头上刻下的7个大字:“脱贫不忘共产党”;太兴村贫困户魏美康搬进新居时挥毫写下的那一副对联:吃饱饭不忘邓小平、住好房不忘习近平。
  ——五年来,巩固提升接续奋斗。
  2020年8月,巴州区白庙乡茅垭村脱贫户庞济伦用铅笔写在纸壳上的感谢信辗转交到了帮扶干部刘畅手上。
  字迹虽然歪歪斜斜,却力透纸背:“5条肥猪马上就要卖了,小猪儿钱都还莫(没)还你”。
  这封信一个月前就写好了,庞济伦先交给小组长,小组长交给村支部书记。每次帮扶干部到家,只顾着拉手话家常,又把感谢信忘了。
  后来,村支部书记张汉成将感谢信拍成图片发了条微信朋友圈,并附言:回首又见亲人来。
  亲人一直都在。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2021年6月,巴中再次向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任务较重和乡村振兴重点村派出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并要求帮扶干部接续帮扶,保持帮扶政策稳定不变。
  陆续出台“1+35”配套政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持续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坚决守住消除绝对贫困底线。
  咬定青山不放松,脚步踏实加油干。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巴中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五年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全线飘红的民生指标是最好的回答:
  每一年的财政支出中,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年年都跑过GDP增速,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7.6万人,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办好教育、改革医疗、保障住房、增加收入……
  县区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布局巴中,新增三级医院10家;基本医疗、基础养老、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参保率明显提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生活质量切实改善;市体育中心建成投用,举办光雾山国际森林马拉松等大型赛事13场;《守望》等13部文艺品获得国省级奖项。
  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从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到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接着一步走,巴中步履从容而坚定。
  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来,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不断夯实生态本底,转换生态价值,绿色发展掀开新篇
  “要坚持‘当下改’和‘长远立’相结合,着力构建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不断擦亮巴中生态文明底色。”10月9日,何平同志在实地调研督导各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情况时一再强调,“要解决好市民反映强烈的生态环保问题,真正让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党委中心组的重点学习研讨课题,这已成为会议的“规定动作”。
  生态是巴中最大优势,绿色是巴中最靓底色。守护好生态是我们的职责,让绿色铺展延伸是我们的使命。
  ——五年来,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我是一名环保工作者,我的使命就是干好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刘永涛是一位“环保卫士”,在通江县生态环境局从事环境监察执法工作,30年如一日,只为守护绿水青山。
  在开放合作、引进产业项目时,巴中严守环境准入条件。“十三五”以来,劝退或暂缓审批不符合产业政策或相关规划的项目7个,未引进一例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巴中连续3年组织环境污染防治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数达到61个,总投资超过42.3亿元,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有序推进。
  实施环境污染防治重大项目,五年总投资超过42.3亿元。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巴中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一批法律或制度规定出台实施。始终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严管重罚。
  在一系列扎实的措施之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3%,绿化率9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年均达到93.5%,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小镇,荣获“中国气候养生之都”康养品牌,“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五年来,坚定不移落实环保督察整改。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
  用好环保督察“杀手锏”,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措施,聚焦“当下改”和“长久立”,挂图作战,专项攻坚,强力推进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对保护不力、损害生态环境的人和事约谈提醒、严格问责。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身边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全市1003项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完成整改994项,整改完成率达99.1%,剩余9项正按时序推进整改。
  ——五年来,坚定不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向“绿水青山”要“票子”,巴中着力在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上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聚焦“农业多贡献”,结合巴中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强力推进“四大特色”产业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科学布局千亩示范、万亩成带、连带成园的产业基地或核心示范区。巴中的特色农产品,正如山窝窝的“金凤凰”,飞向全国、香飘世界,而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就在巴中。
  走进位于巴州区工业园的四川老廖家风味食品公司生产车间,现代化生产设备一字排开,三条全自动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从20年前的家族式手工作坊,通过转型升级、退城入园,老廖家发展成为省内知名的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
  “退城入园”,不仅考虑的是城市建设、企业发展,更多地是要坚持环保生产、绿色发展。
  “老廖家”的“成长记”是巴中工业实施环保技改项目发展的生动缩影。面对落后产能,五年间,全市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和创新项目200余个,完成工业投资超500亿元。
  现代服务业因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被誉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引擎”。
  巴中市光雾山旅游景区跻身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序列,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光雾山—诺水河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南江县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通江县、平昌县进入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全市接待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4.1%、位居全省第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6%、位居全省第四。
  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称号接踵而来。
  ——五年来,坚定不移实施“三区同建”。
  穿山林、过农家,看小桥流水人家,赏碧水垂柳翠杨……置身平昌县驷马水乡云烟水流间,你可以完全回归自然,感受悠闲恬淡的独特韵味,宛若“人在画中游,景在画中走”。
  “过去‘脏乱差’,住上好房子也感觉不舒坦。现在‘绿亮美’,才真正感受到新居里的安逸生活。”谈起社区里的大变化,恩阳区明阳镇高店子社区居民董治顺有道不完的感慨。
  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宜居、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全市在推动“两项改革”的过程中,实施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推动“产村景文人”深度融合发展。
  景区变社区、社区借势景区发展。园村相依,不仅保护了生态,美化净化了人居环境,而且村民就近务工变现代产业工人,美景变“钱”景,一系列现代基层治理理念在园村互动中落地。截至目前,巴中已建成69个巴山田园综合体,南江西厢村等三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绿富同兴,让蓝天白云成为生活常态,让绿色经济变成美丽经济,巴中挥毫泼墨,书写生态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发展不断浸润美丽家园。
  党的建设——五年来,始终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巩固发展
  巴城6个农贸市场搬迁或整改;公租房摇号,纪委监委现场监督;10余条背街小巷改造;飞线整治;还房办证……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
  党建从来就不是“务虚”的“面子活”,而是牢牢贴近中心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压舱石”。“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大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揪心、最烦心的事,就能获得群众真心拥护支持,赢得民心民意‘大政治’。”市委书记何平强调。
  今年2月24日,市委党建工作会议召开,何平强调: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扛牢主责、抓好主业、当好主角,切实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大事项亲自督办。
  “要把党史学习教育的阵地从会议室、党校课堂搬出去,到改革开放前线、项目工作一线、排难攻坚火线开展学习研讨。”今年以来,巴中党政代表团先后赴上海、湖北随州、河南信阳和浙江丽水、金华、嘉兴等地考察交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市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融入推动巴中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五年来,坚持学习教育常态化。
  “我们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一定要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入党是我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我们共产党人要有一颗初心”。今年3月29日,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作辅导报告。谈到“党是我一生的追随”时,年逾九旬的老人言语铿锵。
  何平同志在主持专题会时指出,全市党员干部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不断锻造至纯至粹的政治品格、全心全意的为民情怀、笃定笃行的工作作风、慎独慎微的道德操守。
  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各地各部门采取集中研讨学、重点推送学、典型示范学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两书两史一章”等等,聚焦解决思想根子问题,自觉对标对表,增加学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感染力。
  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全市广泛开展王瑛等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赴周永开入党地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各级党员干部赴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筑牢信念基石,凝聚发展力量。
  着力打造远程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开设“红色微党课”“农民工大讲堂”“农民夜校”、晏阳初大讲堂等,将课堂开设到田间地头、工地、社区,把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
  ——五年来,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凸显。
  牢记信仰,方能勠力同心;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特殊大考,受到深刻的政治洗礼和党性淬炼的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闻令而动、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把“抗疫先锋”这一面面党旗插在了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诠释着责任担当、凝聚形成了战“疫”强大力量。
  下基层,到一线,不当“看客”当“干将”。几年间,一茬一茬的“第一书记”躬身来到田间地头,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为基层经济发展牵线引路,带领曾经的经济薄弱村、软弱落后村完成了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逆袭”之路。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市委切实担负起党管干部政治责任,实施“巴山优才计划”,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一大批优秀人才到巴中安家落户、创业就业。
  实施村干部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办好巴中村政学院,全覆盖培训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力量;实施组织覆盖、回引创业、定向培育等农民工党建“三大行动”……一系列强化党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实施,为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年来,基层战斗堡垒得到强化。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
  巴中经开区东锦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区域化大党建+N项微服务”,推行“333”运行机制,社区治理现代化逐步推进。五年来,一项项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之花,在巴中各乡镇、街道、社区、农村竞相绽放。
  重塑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巴中全面完成了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基本实现了“规模调大、布局调优、实力调强、服务调好、队伍调活、机制调新”的目标。
  集中力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五年来,巴中不断完善、优化和规范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设置,进一步严密基层党的组织体系,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全面发力、全面深化、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巴中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着眼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分类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
  随着全市各级党组织战斗力的不断增强,一大批改革发展难题得到破解。针对前些年出现的小区管理难、信访调处难、环境治理难等突出问题,巴州区回风社区用好“党建”这把“钥匙”,积极开展区域化党建试点工作。这项工作引发了回风社区“蝴蝶效应”,社区治理模式更加完善,赢得居民纷纷点赞。
  ——五年来,全面从严治党持续纵深推进。
  做到心中有戒不妄为,四届市委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向纵深推进,“六大纪律”得到刚性执行,党的纪律成了“硬约束”“高压线”。
  坚持双责约谈、述责述廉,压实“两个”责任;坚持从严执行“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以案为鉴推动系统治理”,持续开播“阳光问廉”;坚持挺纪在前,保持惩贪治腐高压态势。
  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只要触碰了红线、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坚决予以严处。五年来,市县党委深入开展巡察工作,惩治了一批“老虎”“苍蝇”,推动解决了一批关乎民生的急难愁盼问题,查处了一批侵蚀民生民利的基层“微腐败”。
  突出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坚持纪法情理贯通,积极稳妥查处诬告陷害行为。持续做响“牵手教育”品牌,组织优秀青年干部代表“重走红军路,砥砺清‘廉’行”和新提拔县处级干部及其家属“手牵手”旁听庭审活动。
  群众痛恨什么,巴中就查处什么。党员干部说,党内风气正了,精神气更足了;普通群众说,看到了干部作风的好转,看到了身边切切实实的发展变化。五年来,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满意度连续位居全省前列。
  开局“十四五”——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4月1日,何平同志围绕“聚焦‘十四五’绘制新蓝图”与网友在线互动交流。他指出:“十四五”是巴中实现后发赶超、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阶段赋予新使命,新征程需要新担当。只要全市人民众志成城、排难创新、接续奋斗、不胜不休,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的目标一定能够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的美好篇章一定能够实现。
  7月13日,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巴中市委关于奋力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的决定》。
  未来可期,逐梦征程激情燃烧;蓝图绘就,接续奋斗不胜不休。
  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何平同志、高鹏凌同志先后多次率队前往国家相关部委、省级相关部门汇报对接工作,积极争取支持。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印发《巴中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施方案》,全域启动巴中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全市5个区县已有4个区县获得国家命名,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38项指标已达标31项。
  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挂牌成立,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建设加快推进……
  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大巴山干部学院加快建设,革命文物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加快推进,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推动共建。
  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生产绿色产品,种养循环产业、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双幅贯通,恩阳机场增开多条航线,汉巴南铁路巴中东站、恩阳站房设计方案出炉……8纵8横4环4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布局和建设。
  鞍马犹未歇,战鼓催又征。
  围绕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目标定位,巴中经开区二次创业暨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大幕开启,县区“1个主导产业+1个特色产业”做实差异化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文旅康养首位产业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跑团服务”建立代办新机制,损害营商环境加大问责力度……聚焦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目标,一系列实招、新招迭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纵深推进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主动汇报积极争取,招大引强务实培育,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上争支持、外抓招引、内强培育、广聚民智成为抓发展的“法宝”,不断为“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提供动力支撑。
  全市上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整治“机关病”,深入落实“讲真话、做实事、去繁冗,有情怀、扬激情、反颓废”要求,建立健全日常监管、考核考评、容错纠错、表扬激励及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作用发挥等机制,全市干部职工面貌一新,干事创业活力迸发。
  巴中的昨天已经写进历史,巴中的今天正在366万巴中人民手中创造。
  民族复兴,千秋伟业;巴中振兴,征途如虹。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五届市委将组织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众志成城朝前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上,一定会书写更加豪迈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