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发布 > 综合改革

平昌县供销社“三社融合”托管茶产业的经验做法、问题及建议

文章来源:平昌县供销社  发布时间:2023-12-05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属宜茶县,有“蜀茶最好品质”之称。该县把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已经已在全县14个乡镇种植绿茶30万亩,成为川东北地区新兴茶叶产业大县。由于后续投入、加工技术、市场销路等因素制约,一方面,茶叶资源利用率低,亩均收益不到300元;另一方面,茶园管护不力,面积锐减,茶企无茶可收,运行艰难。为此,平昌县供销社积极发展“三社融合”生态茶园,为振兴县域茶产业作出了积极探索。

  基本做法。一是参股合作,开发大宗绿茶。配合直属企业收购邱家镇凉风社区茶叶加工厂,以31%的股份投资四川省蜀茶秦巴茗兰科技公司,合力融资1000万元,建成两条日均加工5万斤鲜叶大宗绿茶生产线,解决了夏秋茶无人收购、资源浪费和茶农收入低下等问题。二是转换思路,培育产业源头。改“不建基地、就地取材”策略为“发展源头、走产加销一体化之路”策略,对全县14个镇62个涉茶村居茶园进行全面调研,对符合条件的茶园签订“三社融合”协议,纳入托管范围,打造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源头。目前共托管茶园13450亩。三是创优组织,创新融合机制。中心基层社首先在“三社融合”建园村居发起成立村居供销社,吸收社员,按“三会制度”健全村居供销社组织体系,成为茶叶产业实业载体。中心基层供销社投入资金和生产资料,占股50%;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茶园生物资产入股,占股40%;茶叶专业合作社以茶叶生产管护技术入股,占股10%。经营利润按“3322”机制分配,三成由三方按章程分配,三成留作村居供销社发展基金,二成社员分红,二成用于奖励基金。目前,已建以茶叶产业为载体的村居供销社8个,拥有社员1260人。四是四方发力,落实联扶机制。建立县供销社、镇政府、蜀茶秦巴茗兰科技公司、县复合肥厂参与的“茶叶产业联扶机制”,以“七方协议“的形式约定镇政府行政扶持、县供销社业务扶持、蜀茶秦巴茗兰科技公司“产品订单”扶持、县复合肥厂“茶叶专用肥”扶持等保障措施。五是深度改造,打造生态茶园。组建“生态茶园建设服务队”,立足各基地茶苗生物现状,对标生态茶园指标系数,统一实施台刈、重剪、机采蓬面改造,指导村级供销社科学管护。今年已有2个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10万元。

  存在的问题。一是“三社融合”不够紧密。“三社”三方因隶属关系、体制、市场理念的差异,主管部门联席制度不健全,协作不够,步调不一致,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不能高度统一,新实体整体效应未能发挥到最佳水平。二是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新实体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一体化经营模式不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不全面、不具体、不严谨,致使运行不流畅,产加销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不稳定。三是各方履职不够到位。三方存在职责履行不完全、不及时、不能动现象,不能满足茶园季节、环节突击性工作需求,造成改造目标和见效预期滞后。四是茶叶产业投入不足。三方基础薄弱、实力不足,茶叶产业主管部门打“脱手牌”,项目补助和优惠政策减少或停供,茶园改造和管护投入不足,被迫降级,未能完全激活资源潜力。

  对策建议。一是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三社融合”是新时代凝聚为农服务合力的创举,三方要从相同的职能职责中寻找结合点,自觉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结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从壮大“三农”服务组织角度发掘融合契机,互相认知各方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优势,扬长补短,携手共进,自觉融入为农服务命运共同体,自觉担当农民利益的守护人。二是创优组织,规范运行。按照组织章程完善“三会制度”,引入龙头企业参与,把有组织、经营能力和管护技术的人员推向决策管理层,建强理事会、监事会班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立足村情和产业现状,健全产业发展、产品生产经营、利益分配配套制度,细化到各层级、各部位、各环节,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企业。建立三方主管部门联席会制度,组建联合监察机构,定时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村居供销社创造高质量发展软环境。三是严格赋能,强化作为。立足“三社融合”协议和村居供销社组织章程,严格界定龙头企业和三方职能,明确责任,提出行之有效的履职路径、方法和措施,全力履职。联合监察机构加强各方履职效能动态监督和考评,对履职不到位的一方限期整改,对无效整改启动问责程序,严格追究政治经济责任。四是挖掘潜力,加大投入。村居供销社要争取当地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对产业的重视,持续获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优惠待遇。三方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积极争取相关项目资金和发展经费,为产业发展助力。新实体要开源节流,以发展股金、增配股份、信用贷款等途径,广泛筹措资金,加大产业技改和管护投入,打造高产高效产业园,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产业振兴、农民增收、三社壮大目标。

(责任编辑:何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