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昌县是宜茶县,有“蜀茶最好品质”之称。党的十八大以来,平昌县把发展茶叶产业列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已在全县14个乡镇种植绿茶30万亩,成为川东北地区新兴茶叶产业大县。然而,由于后续投入、加工技术、市场销路等因素制约,茶叶资源利用率低下,绝大多数投产茶园仅利用了明、雨茶,亩平收益不过300元,夏、秋茶资源几乎全部浪费。茶农失去信心、很多茶园失之管护,或老化沦为野茶、或毀茶复耕,茶园面积锐减三分之二;茶企无茶可收,大多数处于停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平昌县供销社为彰显综合改革成果,积极践行新时代、新格局、新发展理念,以挽救茶叶产业为己任,积极发展“三社融合”生态茶园,为振兴县域茶叶产业作出了积极探索。目前,已在三十二梁镇中嘴村、镇龙镇民兴社区、响滩镇鸣高村等8个村居,建立起以茶叶产业为载体、以“三社融合”为机体的村级供销社,托管茶园1.3万余亩。
一、基本做法
一是参股合作,投资大宗绿茶。为解决夏、秋茶资源利用问题,县供销社授权社有企业平昌县联新商务服务公司收购邱家镇凉风社区茶叶加工厂,折合31%的股份投入到四川省蜀茶秦巴茗兰科技公司,后续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两条大宗绿茶生产线,于2022年5月建成全市首个日平加工5万斤鲜叶大宗茶生产厂,副市长何金虎亲自点火启动,解决了夏秋茶无人收购、茶农及业主高投入低产出等问题,为茶叶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是转换思路,培育产业源头。对症茶企无茶可收、望园兴叹的问题,县供销社改“不建基地、就地取材”策略为“发展源头茶园,走产加销一体化之路”策略,对全县14个镇涉茶村居茶园实际规模、生物现状、业主实力、经营管护模式、资源利用、制约短板、茶农诉求进行了全面调研,对可以、可能纳入“三社融合”机制的茶园作出分批规划。首先对可以纳入“三社融合”机制茶园推出行动方案,组织镇村征询会,掌握合作意愿,获取地方党政全力支持、村“两委”积极配合、茶农拥戴参与等硬核条件;组织合作洽谈会,确定合作方式、出资办法、各方权责、经营管理方略、利益分配等问题,签订“三社融合”协议,正式托管茶园,成为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源头。
三是创优组织,培育服务功能。对合作建园的村居,中心基层供销合作社首先在这里发起成立独立核算村居供销社,成为“三社融合”实业载体,把供销合作社发展产业、活跃流通、便民服务功能延伸到茶叶产业。动员包括所有茶农在内的农村居民入股,成为社员,按“三会制度”召开社员大会,规范选举理事会、监事会班子成员,对茶叶产业的规范性组织、经营、管理形成制度性决议,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实行直询、审计、问责等公开监督。目前,已在三十二梁镇中嘴村、邱家镇澌峰村和石龙村、云台镇澌滩社区,镇龙镇民兴社区、江家口镇中华村,响滩镇鸣高村、西兴镇黄柳村建起8个以茶叶产业为载体的“三社融合”村级供销社,发展茶农社员1260人、托管茶园13450余亩。
四是创新机制,落实“三社融合”。遵循“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以“基层供销合作社+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模式组建村级供销合作社茶叶实业。中心基层供销社投入资金、生产资料和生产机具,负责收购、销售茶叶,一般占股40%一50%;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投入茶园生物资产入股、负责劳动力组织及茶园技改、管护、采摘及初加工等作业开展,一般占股40%-50%;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以茶苗种植和管护技术入股、负责茶园技改、管护、采摘及加工技术培训和指导,协调茶农关系,一般占股10%-20%。经营利润一般按“3322”机制分配,30%利润按投资股份分给村集体经济组织、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及基层供销社,30%利润留作村居供销合作社发展基金,20%利润分给入社社员,20%奖励管理团队。
五是四方发力,落实联扶机制。为保障“三社融合”茶园做大做强,在县供销社党组、理事会倡议下,组织涉茶镇镇政府、县供销社、四川蜀茶秦巴茗兰科技公司、县复合肥厂签订七方协议,健全“茶叶产业联扶机制”。镇政府和县供销社担负茶叶产业发展行政和业务领域的指导、扶持、协调、服务工作,为茶叶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四川蜀茶秦巴茗兰科技公司担负生态茶园建设、管护、采摘技术指导和监督,“订单”收购鲜叶或半成品,为茶叶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县复合肥厂负责生态茶测土配方、专用肥生产,为茶叶产业用肥提供需求保障。
六是深度改造,打造生态茶园。以四川蜀茶秦巴茗兰科技公司为技术支撑、以邱家镇石龙村和澌峰村人员为力量支撑,组建30多人的“生态茶园建设服务队”,立足各村级供销合作社基地茶苗生物状态,对标生态茶园指标系数,统一实施台刈、重剪、机采蓬面改造,指导村级供销合作社适时施以砍灌、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修枝剪型、抗旱抗涝等管护,优化园区环境,使茶园焕发蓬勃生机。目前,4个基层社已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生产资料930余吨、生产设施320余台件、劳动力11700余人次,对13450余亩“三社融合”茶园实施持续改造和管护,三十二梁镇中嘴村、响滩镇鸣高村茶园已初见成效,今年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分别获利7.5万元和5万元,其它茶园可望秋季有产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三社融合”不够紧密。“三社”三方由于隶属关系、体制、市场理念的差异,凑然结合,互不适应,磨合期中对各自观念、作风、方法理解慢、接受慢,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不能高度统一,工作步伐不一致,新实体整体效应未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二是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一体化经营模式尚不完善,产加销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不稳定、不协调;三方融合程度不高,独立治理结构有待加强;企业管理制度不全面、不具体、不严谨,有待完善;主管部门不统一,联席制度未健全,监管责任有待明确。
三是各方履职不够到位。基层供销社对茶园改造研判不到位,资金及生产资料准备不充分、慢到位;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对劳动力组织不足,不能满足季节、环节突击性工作需求;专业生产合作社没有专业技术人才,茶园改造和管护缺乏技术保障。
四是茶叶产业投入不足。“三社融合”三方基础薄弱、实力不足,茶叶产业主管部门打“脱手牌”,项目补助和优惠政策减少或停供,致使茶园改造和管护投入不足,很多茶园被迫降级改造和减序式管护,效果不佳,不能完全激活资源潜力。
三、努力方向
一要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三社融合”是新时代凝聚为农服务合力的创举,三方属性一致、都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指向一致、都是发展壮大扶贫和乡村振兴产业,目标一致、都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己任。要从相同的职能职责中寻找结合点,众人拾柴,众志成城,自觉为农业现代化拧成一股绳。要从壮大农民经济组织角度发掘融合契机,互相认知三方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优势,扬长补短,互相适应,携手共进,自觉融入为农服务命运共同体。要从新的经济实体牢植大局理念,坚决拥戴村居供销社章程,统一思想意志,不折不扣履行本方义务,自觉担当实体利益的守护人。
二要创优组织,规范运行。按照村居供销社组织章程完善“三会制度”,引入龙头企业参与机制,把有组织能力、有经营能力、有管护技术的人员推向决策管理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强理事会、监事会班子。立足村情和产业现状,健全产业发展、产品生产、产品经营、利益分配配套制度,细化到各部位、各环节、各责任人,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严格以制度管人、管事、管企业。建立三方主管部门联席会制度,组建联合监察机构,定时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三社融合”村居供销社创造高质量发展软环境。
三要严格赋能,强化作为。立足“三社融合”协议和村居供销社组织章程,严格界定龙头企业和三方职能,按时间顺序和责任人编制职能一览表,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和协作责任。责任方制定履职方案,提出行之有效的履职路径、方法和措施,有序启动职能工作,做好履职记录。联合监察机构加强各方履职绩效动态监督和考评,对履职不及时、不尽力、不到位的一方,限期整改,对无效整改启动问责程序,严格追究政治经济责任。
四要挖掘潜力,加大投入。“三社融合”村居供销社要争取当地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对产业的重视,持续获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优惠待遇,保持产业在当地的拳头地位。各方要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申报相关项目和发展经费,为产业发展助力。新实体要开源节流,以发展股金、增配股份、信用贷款等途径,广泛筹措资金,加大产业技改和管护投入,打造高产高效产业园,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振兴、农民增收、三社壮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