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部署,明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作为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立足组织体系完整、服务网络广泛的独特优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根基,以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为抓手,以科技赋能农业转型为引擎,通过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农业高效绿色智能发展,持续提升为农服务质效,加快创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坚实供销力量。
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广泛开展面向小农的社会化服务”等重要指示,以及《建议》提出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完善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精准锚定了供销社发展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以前进货渠道杂,价格没优势,现在有供销合作社农资公司帮村民们集中采购,不仅质量更有保障,还比以前省钱。”湖北省远安县陈家湾村“两委”干部高玉华表示。
农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作为农资流通的主渠道,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化肥供应量约占全国70%,钾肥进口量占全国40%。在储备调节方面,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承担了约47%的国家化肥商业储备和80%的省级化肥储备,保障国内化肥供应和价格稳定,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不只“送农资”,更要“送技术”。从传统的“送肥下乡”到开展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业生产托管,把服务延伸到生产全周期,在转型升级的路上,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实现了向综合服务商的跨越。
为更好地满足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大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为其提供“农资+农机+技术”一体化服务。生产托管从大田托管发展到草场托管、林果托管、高原农业托管,从粮油作物拓展到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延伸到养殖业等领域;服务内容从农资供应到全程托管深化,云数据应用与无人机飞洒作业,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及水肥一体化,让农田管理更精准高效;集中育秧与规模化粮食烘干,扩大服务半径;全系统强化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尤其在生产后期,各地供销合作社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为小农户提供农产品采后预冷、仓储加工、冷链配送、兜底保险等综合服务,引领带动小农户融入大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农业问题也迎刃而解: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经营粗放等问题,破解了果园“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有效避免了农地“非粮化”“非农化”。比如,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保障了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托管粮食作物面积比重达95%以上。
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1.5万个,27个省(区、市)组建开展农服业务的省级公司,建成生产性为农服务中心1.7万家、庄稼医院6.1万家。全系统全资控股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首次突破3亿亩次。服务范围覆盖全国主要农业产区,服务对象涵盖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建议》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而用好一方水土,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昆明菌菇、巴南蜜柚、涪陵榨菜、米脂小米……通过全国各地供销社的助力与赋能,越来越多承载着地域优势、精心培育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走进城市,不仅满足了城市的消费需求,还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保障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的帮助下试种了平菇。经过一年试验,村民们摸到了门道,也看到了市场前景。得益于科学指导,首批平菇第一潮就收获了7000余公斤。”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花坡村村委会主任周德富说,当年,试种的10亩羊肚菌也大获成功,收入30余万元。
近年来,研究所牵头整合省内16家高校、院所、企业的力量,致力于食用菌优良菌种资源开发和技术成果落地转化,技术成果在企业示范中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2亿元以上。此外,研究所还开发出食用菌速冻品、干制品、罐藏制品、主食类产品、方便休闲食品、调味品、饮料、食用菌酒、功能性食品、日化产品等11类产品80余个,打造出食用菌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的加工全产业链。
解决“三农”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归农业本身。研究所“手把手”开展示范推广,帮助当地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掌握食用菌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在此过程中,有些农户慢慢成长为大户,成立了企业(或合作社)。经营模式在发生着快速衍化,派生出了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企业+基地”“企业(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不仅带动当地农户提升生产技术和水平,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乡村振兴贡献了科普力量。
在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美亨公社”5000余亩的蜜柚种植基地,巴南区接龙供销合作社员工化身助农小分队,帮助果农采摘、运输当季蜜柚。多年来,巴南接龙蜜柚广销重庆市内外,已成为重庆市的特色农产品。“我们接龙供销合作社领办的‘美亨公社’蜜柚基地精心培育优质农副产品,带动1500余户农民实现增收。”巴南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说。
特色农产品不仅要产得出,更要卖得出、卖得好。各地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流通服务优势,织密建强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通过构建高效协同的产销对接体系,打通特色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模式,打破传统销售时空限制;积极推动电商直播、短视频营销等新型推广方式,为地方特色产业搭建起展示与销售的广阔平台,全方位激活产业发展活力,助力地方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推动农业向高效化、绿色化、智能化加速迈进
无人机盘旋、智能农机轰鸣、数据在“云端”流转……如今的田畴沃野,由传统农耕的“汗水模式”加速向科技赋能的“精耕细作更高效”智慧模式转型。这些生产新气象,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跃动,折射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也照见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
近年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推广、专业人才培养上协同发力,通过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着力打通从技术研发到田间应用的各个环节,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新动能。五年来,全系统科研所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200余项,转化收入达1.8亿元。一系列成果转化实践,让科技创新真正“长在泥土里”,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郑州棉麻工程技术设计研究所内,一项突破性技术正悄然改变棉花产业的传统作业方式。该所研发的“车载籽棉回潮率在线检测装置”,通过在采棉机上实时监测籽棉含水率,有效避免了因回潮率不当导致的贮藏损失和加工品质下降。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一装置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将采购成本降低50%以上,真正实现了“技术落地、农民得益”。在新疆棉区,郑州棉麻所专家携带检测设备跟机作业,实现“采棉即测回潮率”,让棉农赞叹:“从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种地更有底气!”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瓶颈为突破口,供销合作社系统持续优化科研布局,推动跨单位协同攻关,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在山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所聚焦蔬菜加工环节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创新“配料+高值功能产品+低值规模减量产品”资源梯度全值及高值化利用模式,成功将芦笋、生姜等加工副产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该技术已在多家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带动企业累计增加销售收入2.8亿余元。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中国供销集团所属中农控股公司研发的生物菌肥改良土壤,防止板结;中农立华的“中农鼎粮柱”肥药套餐,促进主粮作物亩均增产超8%;中农联合研发的农药创制产品,打破跨国农药公司在杀菌剂领域的垄断地位。山东省社所属天鹅棉机公司的六行自走式棉花打包机,实现了高端采棉机的国产化替代。山东青岛市社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建成“千亩主粮农场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福建龙岩市社试点“供销农场”,提供的全流程社会化服务与自种粮食相比,单季每亩增产45公斤以上,每亩年增收336元。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系统将充分发挥组织体系完整、服务网络广泛、扎根乡村一线的独特优势,持续优化科技服务体系,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全力推动农业向高效化、绿色化、智能化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