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大雾过后,一声声清脆的黄羊叫声唤醒了静谧的高桥镇小林村,300多只膘肥体壮的南江黄羊鱼贯而出,在领头羊的带领下奔向圈舍背后上千亩的天然牧场。
新年伊始,1月12日,成都,专家组一致同意《巴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含实施方案)通过评审,全新发展版图徐徐展开。
四季轮替,奋斗不止。《巴中市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提出: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牵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带。如今,农高区正以“秦巴地区生态高效农业”为主题,以现代畜牧业为主导产业,致力打造“秦巴地区特色种业创新发展高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秦巴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集中示范区”,重塑巴中农业经济地理版图,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精雕现代农业“工笔画” 绘制高质量发展新图谱
“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作出创新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决策部署,作为“一市四区三地”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并从推进空间聚合、攥紧种业芯片、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开辟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融圈建链推动农业强市的新战场。
创新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巴中有底气。
从种质资源看,得天独厚,畜禽遗传资源优势突出;从产业资源看,园区建设成果突出,全市已累计培育创建现代农业园区94个,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南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从科创资源看,创新主体不断集聚成势,全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49家,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60家。
雄厚的沃土,催生出沉甸甸的成果。
2024年11月23日,在巴中市农高区平昌区块重点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上,一台台大型机械设备整齐排列、蓄势待发。随着肉牛屠宰加工、优质牧草种植、木材产业集群、再生资源利用、陆地海洋牧场等多个领域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市吹响了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的号角。
敢谋,才能有大格局、大气魄。自启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建设以来,我市便以大手笔,力求做出大成效。
高站位谋篇布局。聚焦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擘画的战略定位,组建工作专班,健全推进机制,常态化统筹推进落实。科学确立“秦巴地区生态高效农牧业示范区”发展主题,聚力建设秦巴地区特色种业创新发展高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秦巴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集中示范区。
高标准编制规划。组织专家团队和市级相关部门逐县(区)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照国家、省级农高区创建标准,全面启动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初步划定农高区“四至”界线,其中核心区12.61平方公里、示范区400平方公里。
高频次对接争取。筹建农高区建设专家委员会,梳理上争支持事项,其中项目资金24项、科技创新合作39项,制定印发《上争支持项目清单》《科技创新合作对接分工清单》,细化落实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并定期调度对接情况。完成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与畜禽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达成合作意向等。
高效率推动建设。分类绘制现代农业产业图谱,完善产业链人才库、项目库、企业库“三库”,研究梳理入库行业知名领军人才32名、重点项目37个、骨干企业95家。1-10月,累计策划包装现代农业产业项目77个,签约落地项目20个,开工项目13个,完成投资6.29亿元。
一张破局之图、一盘大局之棋,推动巴中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创新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在成为关键一招。
聚焦优势产业 全链发展加速构建
将清晰明确的发展“线路图”刻画在这片土地上,巴中农高区以实干作答。
深冬,在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流水线上,一朵朵银耳正有序地经历着一道道工序,华丽变身成面膜,通过线上线下售往全国各地,走进万千消费者的家中。
银耳面膜是创新通江银耳产品的一种关键类型。近年来,通江银耳围绕食品、化妆品、医药保健品三大主攻方向,开发出银耳羹、银耳酒、银耳饮料、银耳面膜等7大系列30余个产品,综合产值35亿元。在2024年4月发布的“2023中国食用菌产业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榜单”中,通江银耳位居全国第四,品牌价值达87.82亿元。
特别是2024年7月,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巴中市通江县选育的“巴山3号”“工银1号”银耳新菌株进行品种认定。2个新品种的芳樟醇、多糖、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具有产量高、耳片厚、胶质多、易炖化、抗逆性强等特点,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得到专家组一致认定。
一朵银耳正朝着“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阔步前行,力争将通江建成全国银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巴中资源富集,拥有各类种植养殖基地500余个。但客观地说,缺少拳头大单品,规模较大且影响力较强的单品不足10个。同时,还缺乏有效的精深加工产业支撑,就地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附加值同样较低。
拳头,攥起来就有力量。
农高区规划明确巴山肉牛、南江黄羊、青峪猪、山地梅花鸡、巴中云顶茶、通江银耳(食用菌)等六大主攻单品,并以“链式思维”抓产业,让产业链更强更壮。
激活创新链,科技引领驱动发展。立足本地特色种养资源禀赋,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按照“一主攻单品一专项方案”要求,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工作任务,推动优势品种做成拳头支柱产业。
延伸产业链,深度融合壮大规模。建立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集群、提升加工能力、壮大经营主体、强化品牌营销,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拓展资金链,多元投入夯实基础。加大财政投入、发挥基金效益、放大金融支持、强化保险保障,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建强人才链,助力产业培优做强。集聚科技人才、培育经营人才、培养实用人才,把人才链建在产业链上,赋能产业蓬勃发展。
锚定目标,未来可期。
全市正以创新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引领,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培育生物育种赛道,大力发展特色食用菌赛道,推动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建圈强链、提质增效。到2027年,全市现代农业总产值将达到440亿元,特色种养业综合产值达到283亿元,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提升。
追“高”逐“质”向未来 蓄能增势开新局
南江县元潭镇元泉村黄羊笔架山一级扩繁场,一排排位于山坳中的羊舍有序排列,远观犹如一栋栋别墅。羊舍内,几只调皮的种羊在“运动场”内奔跑,黄羊的欢叫之声响彻山间。作为自动化规模养殖的南江黄羊育种一级扩繁基地,笔架山扩繁场年出栏种羊达1.2万只。
南江黄羊是我国第一个自主选育的肉用山羊新品种,享有“亚洲第一羊”之美誉,已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品牌价值达41.85亿元。目前,全市已初步构建起从原种场到一二级扩繁场的种羊扩繁体系和以适度规模养殖为主的肉羊繁育体系,累计建成养殖场(户)2132个,其中一级扩繁场5个、二级扩繁场3个、规模场184个、家庭羊场301个。
兴产、兴业、兴农,找准南江黄羊产业发展细分赛道、发掘补短延链着力点、明确发展重点目标任务,全面推动南江黄羊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保种选育有序推进,已在我国率先开展品种配套系选育,目前已选育高繁殖力品系二世代繁殖群175只,创新高产肉力品系育种群120只,高泌乳力品系已完成选育群0世代80只,为2030年前选育出“高繁殖力、高产肉力、高泌乳力”南江黄羊配套系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创新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保障。
依托巴中市优质种养资源,按照农高区功能定位,构建现代畜牧业和大健康功能食品产业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布局“核心区一心两片、示范区一带多园、延展区多基地”的空间结构。
简单来讲,一心两片为巴中农高区科创中心、巴州区清江大健康功能食品片区和恩阳柳林高端肉制品加工片区;一带六园为生态高效农牧业发展示范带,巴山肉牛科创示范园、南江黄羊科创示范园、青峪猪科创示范园、通江梅花鸡科创示范园、巴中云顶(茶)科创示范园、通江银耳(食用菌)科创示范园;多基地则是围绕示范区主攻大单品、森林粮库及各类优质特色资源,延展带动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
回音正在叩响。
紧紧攥牢种源“芯片”。推进空山牛资源场及保护区建设,构建南江黄羊“活体+胚胎(冻精)+优秀基因”、青峪猪“活体+冻精+体细胞”多重保种体系,推进山地梅花鸡遗传资源品种认证和保种场建设,开展南江大叶茶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建设通江银耳种质资源库和菌种综合服务中心。
积极打造科创平台。加快推进厅市共建秦巴地区牛羊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巴中市分中心暨巴中市种业创新中心、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秦巴基地建设。
持续提升产业技术。加快建立品种纯繁技术体系,加强南江黄羊疫病防控、圈养技术研究,提升空山牛、南江黄羊、青峪猪扩繁能力。加强茶叶工艺产品创新,加快特色单品创制,提升优质茶鲜叶机采技术水平。探索段木银耳工厂化生产自动打孔、木块菌种制备、发菌出耳自动化管理等新型技术研究,推进银耳工厂化栽培。
从田间地头、农业企业到农业科研机构,巴中处处流淌着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展现着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
聚农高之势夯“三农”之基,一项项规划、一个个项目、一条条产业链,正在描绘巴中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新版图。
记者手记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创建农高区,其时已至。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牛、羊、猪、禽等地方品种的畜禽种质资源大市,我市创建农高区,加快打造种业创新发展高地,既是探索中国南北交界线上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种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应担之责和生动实践,也是我市把农牧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开辟建设农业强市新战场、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引领秦巴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以农高区布局为基础,集聚域内优势畜禽和种质资源,建设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以规模化集成做强优势大单品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圈建链、迭代升级为现代化大产业的关键环节,是打破传统农牧业产品供应瓶颈,提高巴中农牧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区的主路径、好方法。
创建农高区,其势必成。
立足产业振兴,创新布局农高区,既是对巴中农业经济地理版图进行系统重构,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为秦巴地区再造一个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打造巴中市现代农业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的应有之义,也是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的应有之为。
纵观全市农业产业,经济质效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生态资源优势凸显、交通运输不断完善,特别是得天独厚的种质资源、扎实的产业基础、积聚成势的科创资源、持续优化的政策措施,都在不断地为创新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击鼓催征正当时,更扬云帆立潮头。创建省级农高区、国家级农高区,定能成功。(巴中融媒记者 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