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巴山蜀水间再奏文化强音。4月23日至25日,以“巴人巴风·相约巴中”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举行。这场跨越多省的文化盛会,以创新表达激活千年文脉,以文旅融合赋能区域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谱写出新时代巴文化发展的精彩篇章。
节目精彩
巴人巴风鲜活生动
4月23日晚,巴州剧院灯火辉煌,高朋满座。“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启动暨川剧《晏阳初》首演”的标语横挂在剧场上方,处处喜气洋洋。
“几多星辰耀长空,何处山海不英雄,苍凉世界大同梦,且洒热血化东风……”晚上7时45分,伴随着舒缓的幕前曲,大型现代川剧《晏阳初》正式亮相。
该剧以晏阳初先生为原型,以他扎根乡村七十年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改造建设的壮阔历程为主线,分为“劝学”“种子”“迎新”“回家”“守心”“哭瓷”“定魂”七个篇章。
搭建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促进巴文化传承发展。巴中以巴文化为媒,接续举办十一届巴人文化艺术节,点亮巴山儿女的文明记忆,架起了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
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巴人文化艺术节创作了《巴人传奇》《下里巴人》《巴山恋歌》《巴山夜雨》《巴河春秋》和舞台剧目《挂印知县》《滴灌》《望红台》等文艺精品,其中,四川扬琴《守望》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四川扬琴《蜀道》荣获中国群众文艺最高奖群星奖;《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依托这些文化根脉成长起来的巴人文化艺术节凸显巴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作用,那些依托巴人巴风的文艺作品,鲜活生动。
如今,巴人文化节也吸引了更多群众参与进来。
巴水潺潺歌盛世,巴山巍巍舞新章。作为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的配套活动,“巴山欢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在巴州区、恩阳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同步启幕。
这场文化盛事,通过“一县一展演、一县一特色”的创新模式,串起巴山蜀水间的文化珍珠,为全市人民呈献了一场贯穿古今、浸润人心的视听嘉年华。
在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特色文艺节目轮番上演,当非遗曲艺与现代文创空间碰撞,古老技艺焕发出鲜活的时代光彩,让现场游客在震撼中触摸到巴文化的脉搏。
“清音绕梁、金钱板脆、唢呐震天,这场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太攒劲了!”市民李杨的感慨道出了观众的心声。带着祖孙三代观演的岳红梅女士难掩喜悦:“在文创园看高水平演出,不花一分钱就能让老人回味乡愁、孩子亲近传统,这样的活动就该多办几场。”
从2002年首届巴人文化艺术节敲响青铜编钟,到第十二届举办,巴人文化艺术节聚焦巴文化的挖掘整理、阐发展示、推介传播,将巴文化创造性转化,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助推文旅融合发展上,这个地域品牌搭建起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平台,共同擦亮巴文化品牌,让巴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旅融合
泛巴区域交流盛会
巴人文化艺术节,不单单是巴中本地的文化庆典,更是泛巴区域在开放交流进程中,促进协同发展的一场盛会。
“巴中接连举办巴人文化艺术节,旨在搭建起文化交流的优质平台,推动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携手各方共同擦亮巴文化这张独具魅力的品牌。”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届艺术节期间,除了大型现代川剧《晏阳初》首演,还陆续开展了“古道新韵”——“四龛福城”文旅IP暨投资机会清单发布会,以全新视角展现文旅融合发展的潜力与机遇;大型科幻舞台剧目《幻享·米仓道》展演,运用现代科技与艺术表现形式,演绎古老米仓道的神秘传奇;“美丽中国 遇见巴中”大型摄影美术书法作品展,汇聚艺术佳作,为观众带来视觉盛宴;“巴人足迹中国行”全媒体行动,借助全媒体力量,广泛传播巴文化;“巴山欢歌”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充分展示民间文艺风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立文旅发展联盟,搭建起区域文化旅游共推共建共享共赢的优质平台。如今,凭借巴人文化艺术节,巴中成功搭建起泛巴区域的“朋友圈”,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商贸往来、重大事项推进等多个维度开展广泛合作,共同书写巴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篇章。
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巴人文化艺术节影响力持续攀升,已成为8省40多个市县踊跃参与的文旅盛事。这一盛会不仅在文化层面加深了区域间的交流与认同,还在经济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促成签约项目120余个,签约金额超100亿元,已然成为巴中对外开放合作的关键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巴人文化艺术节等节会的带动效应,通过开展文艺展演、学术交流和商贸洽谈等活动,加大与泛巴区域、友好城市以及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力度,吸引更多人来到巴中,共同奏响‘美美与共’的时代乐章 。”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石虎表示。
巴文化从不是孤立存在、自我封闭的,长久以来,它与蜀文化、楚文化、汉文化相互融合、彼此影响,共同交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斑斓图景。(巴中融媒记者 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