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产业从无到有
●巴中通江兴隆风电项目完成首台风力发电机吊装,标志着巴中风电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通江县与浙江运达股份达成“风电开发+风电装配产业园”的合作模式,风电装配产业园分两期建设
●我市正全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推动风电产业延链补链。预计到2027年,全市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7万千瓦
光伏发电绘新景
●巴中年均日照小时数在850-1100小时左右。经初步测算,光伏可开发量为580万千瓦
●川东北地区首个大型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已于今年4月成功并网、全面投运;6月27日,三一硅能2GW高效晶硅光伏组件生产基地正式投产
●我市将探索“光伏+农业”“光伏+储能”等复合开发模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预计到2027年,全市光伏装机容量超过50万千瓦
清洁能源助力绿色发展
●巴中市域内天然气远景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1461.16亿立方米,含硫量低,属于优质清洁能源
●我市正争取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提升常规气、页岩气产量,提升本地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打造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为成渝西产业生态圈打造绿色能源保障基地
●全市初步形成以天然气、光伏和风电装备制造为主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已建成投运电力总装机46.93万千瓦,今年1—6月,全市石油、天然气累计有效井已达100口,天然气产量2.1亿立方米,清洁能源产业现有规上企业19家
7月4日,在南江东榆工业园区三一硅能2GW高效晶硅光伏组件生产基地,随着白色机械手臂不断挥舞起落,一块块光伏板组装成形。三一硅能(南江)新能源综合开发项目,是三一硅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全国的第3个光伏产业链基地,也是在西部地区的首个新能源产业基地。
一百余公里外,通江县毛浴镇境内的通江兴隆风电项目现场,120米高的巴中首台“大风车”矗立山巅,标志巴中风电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全市技术可开发风电项目总容量达300万千瓦,目前已规划项目装机100万千瓦。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巴中,天然气、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资源禀赋突出。近年来,巴中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持续发力清洁能源新赛道,突出应用需求带动、强化头部企业引领,实施产能提升、延链补链、场景创新工程,加快打造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为成渝西产业生态圈打造绿色能源保障基地。
迎“风”而来 踏上新赛道
有“风”的地方就有梦想,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
“首台风机完成吊装只是项目建设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53台单机容量5兆瓦的风电机组等着与大家陆续‘见面’。”7月5日,毗邻首台“大风车”的通江兴隆风电项目34号风机电机组施工现场,主吊机械组装完成施工后,项目现场负责人李济忙着与浙江运达股份兴隆风电项目现场负责人李英博合计新一台风机安装事宜。
“早就准备好了,时刻等待起运吊装!”看着又一“巴中产”风机即将起吊,李英博难掩激动情绪。山下,距离兴隆风电项目仅15公里的浙江运达股份通江新能源产业园内,崭新的风电主机轮毂整装待发。
按照“新能源+制造业”的发展思路,通江县与浙江运达股份达成了“风电开发+风电装配产业园”的合作模式,风电装配产业园分两期建设,总投资达6.5亿元。目前,一期风电总装生产线项目已建设完成,主要装配5兆瓦及以上风电机组,年产量可达200台(套),年产值约20亿元。
“我们于去年8月生产下线了首批风电机组,市场辐射四川、重庆、贵州、甘肃等地。”李英博介绍,今年3月以来,产业园集中精力装配生产兴隆风电项目的风机,目前已为该项目生产10套主机轮毂。
“我们还计划2027年投资63亿元,用于建设通江县9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届时,巴中将形成涵盖风电开发、风电主机生产、零部件生产、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售后服务、储能的新能源全产业链。
从首批风电机组下线到首台“大风车”矗立山巅,产业链条持续延伸。“接下来,将推动南江大河5万千瓦、通江洪口20万千瓦、通江泥溪15万千瓦、南江风力发电二期(预计53万千瓦)以及分散式风电场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市发展改革委能源科副科长程湘介绍,预计到2027年,全市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7万千瓦。
“我们将统筹市内资源,促进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推动风电产业延链补链。”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罗中荣表示,计划引进风机塔筒生产线、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落地巴中,全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追“光”前行 拼出新图景
位于恩阳河畔的巴中临港产业园,20多栋标准化厂房屋顶排列着整齐的光伏组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里是川东北地区首个大型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已于今年4月成功并网、全面投运,预计年均发电量737万度,为园区注入零碳动力。
巴中年均日照小时数约850—1100小时。经初步测算,光伏可开发量为580万千瓦(分布式460万千瓦、集中式120万千瓦)。
追“光”前行,一路向北。6月27日,随着第一批光伏板从生产线上产出,位于巴中经开区南江园区的三一硅能·南江2GW高效晶硅光伏组件生产基地正式投产。
该基地一期项目主要生产2GW高效晶硅光伏组件,每年可以实现产值16亿元。“我们采用行业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平台,日产组件量达1万片。”该项目技术负责人王升敏介绍。
三一硅能(南江)新能源综合开发项目,是三一硅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全国的第3个光伏产业链基地,也是在西部地区的首个新能源产业基地。
“除了产品本身的加工和销售外,我们还将引领带动新能源光伏发电、太阳能光伏硅晶板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分布式发电、屋顶光伏发电、联网储能等关联产业同步繁荣,加速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的产业新生态。”该项目设备管理负责人王中站介绍。
光伏发电产业新图景加快绘就,估算总投资26.15亿元的南江县615MW农光互补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加快推进。“我市也将探索‘光伏+农业’‘光伏+储能’等复合开发模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预计到2027年,全市光伏装机容量超过50万千瓦,光伏拉棒、切片、电池片等延链产业也将陆续落地。”罗中荣介绍。
向“绿”而进 用好新能源
厂房外暴雨如注,厂房内繁忙有序。7月7日,位于通江县金堂工业园的四川能投巴中(通江)燃气发电工程项目已进入主厂房室内设备组装及装修阶段。“目前,项目进入加速攻坚期,现场有800多名施工人员,主要进行燃气轮机、汽轮机、发电机‘三大件’安装。”四川能投巴中(通江)燃气发电工程EPC总承包项目部经理吴广涛介绍。
作为全市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四川能投巴中(通江)燃气发电工程于2023年10月正式落地,是四川省“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气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5.86亿元,占地185亩,计划建设2套400兆瓦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预计工程年耗气量4.41亿立方米,年利用小时约2500小时,年发电量约23.7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9.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81万吨。
“项目总体进度已达75%,包括取水、线路送出工程以及供气管道工程,计划在今年10月份完成1号机组的投产发电。”吴广涛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位于平昌县驷马镇的平昌县零散天然气接收及加油加气综合能源项目也正如火如荼加快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将建设日处理天然气达9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接收及处理装置,以及油、气加注综合能源站一座。项目建成后,可推动巴中天然气利用工程的建设,优化本地的能源结构。
“项目总体进度已达到60%,预计7月底投入运行。项目建成后,将原本被浪费的天然气收集处理并利用,减少煤炭等污染较大能源的使用,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项目业主方四川正宇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雷波介绍。
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巴中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石化企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巴中进行天然气勘探开发,市域内天然气远景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1461.16亿立方米,含硫量低,属于优质的清洁能源。
我市聚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持续推动价值链向高端跃升。目前,巴中已建设华油中蓝30万吨LNG生产等一批天然气转化利用重点项目。“我们正争取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提升常规气、页岩气产量,提升本地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打造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为成渝西产业生态圈打造绿色能源保障基地。”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向“绿”而进,新气十足。依托资源禀赋,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以天然气、光伏和风电装备制造为主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全市已建成投运电力总装机容量46.93万千瓦,今年1—6月,全市石油、天然气累计有效井已达100口,天然气产量2.1亿立方米,清洁能源产业现有规上企业19家,新签约的四川能投、四川蜀道清洁能源、运达能源、三一集团等9家企业已陆续落地。(巴中融媒记者 张维 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