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重要转载 > 市委市政府信息

深耕“微治理”筑牢“大平安”

——巴中绘就基层治理暖心答卷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25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

  一直以来,我市致力于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将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化解在当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微危治

  靠前化解隐患

  筑牢平安基石

  “我愿意主动将界线退让70厘米。”近日,在恩阳区尹家镇联勤中心工作人员的调解下,张某与邻居握手言和,多年的地界纠纷就此化解。

  在基层,和张某经历类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多,如何实现快速、有效化解?

  去年以来,为破解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巴中市公安局恩阳区分局以改革农村警务机制为切入点,派驻12名警力在尹家镇、关公镇、九镇、司城街道、兴隆镇等未设派出所的镇(街道)建立警务政务联勤中心(室),推行“基层微危治”,力求就近就快就好服务群众。

  有了基层警务政务联勤中心,一些可能激化为“大麻烦”的纠纷隐患得到有效化解。

  “以前每星期至少出警三四次,现在有了警务中心,平均每月也就五六起。”谈起警务中心带来的变化,恩阳区关公镇警务中心辅警徐润泽感受颇深地说,“多数时候村民的纠纷就是赌一口气,看到公安出警,很快就能平息。”

  在基层警务政务联勤中心,更多的治理动能被激活。

  不久前,关公镇莲花村举行“坝坝会”。民警赵海讲到农村交通安全存在无证驾驶三轮车等问题时,有村民不乐意了:“这不行,那不行,我们怎么上街?”赵海及时将问题反映上去,很快协调相关部门开通农村线路运营车辆,通过分时段定点停靠的方式妥善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村民喜笑颜开:“感谢民警为老百姓着想,农村也有‘公交车’了。”

  据统计,自恩阳公安推行“基层微危治”以来,“民转刑”案件“零发生”。恩阳公安连续五年位居我市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排行榜首位,2022年、2025年均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微网格

  精细织密网络

  激活治理效能

  近日,通江县沙溪派出所在微信群发出通知,要求各网格摸排辖区机动车相关情况。不到半个小时,沙溪镇王坪村第2单元格网格员闫文儒就完成信息收集。半天时间,派出所就基本掌握了辖区机动车信息。

  沙溪镇是大镇,仅王坪村常住人口就有5500余人。“这个办事效率,要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沙溪派出所相关负责人感慨。

  这也是我市基层治理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对网格划分进行全面摸底,综合考虑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整治5000人以上的超大网格27个,优化建立综合网格2698个、专属网格6个、微网格1.76万余个,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微网格六级“微网实格”治理体系。

  “以前,我们实行大网格管理,很多时候管理不到位,信息掌握也不准确全面;现在,我们将王坪村细化成29个微网格,情况掌握更全面精准,治理质效也体现出来了。”王坪村党委书记殷雄介绍。

  网格更“微”,作用更“实”。

  今年暑假,在巴中经开区兴新社区,通过深化“微网实格”工作,入户走访精准捕捉到居民普遍关切的问题——社区孩子多,暑假父母上班,孩子看管成难题。

  随后,社区迅速响应,盘活活动中心场地,招募5名大学生志愿者,开设社区托育班,托管了近50名儿童,有效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问题。

  据介绍,为进一步夯实网格基础,提升治理服务效率,充分发挥网格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我市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化保障,联合组织、社工、财政等部门出台《巴中市规范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七条措施》,起草《巴中市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从服务内容、运行机制、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促进基层社会"深耕善治"。

  微服务

  聚合多方力量

  办好民生实事

  “综治中心真是好呀,方便快捷,关键是还帮我解决了问题。”近日,巴州区回风小区罗某兰和陈某海拿到房产证后感慨。

  “2017年,罗某兰和陈某海购买一商品房,开发商因资金短缺,逾期交付房屋,且未办理房产证及支付违约金,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巴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收到诉求后,由综治中心牵头,联动驻综治中心速裁庭法官、区房产领域和征拆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处,快速有效化解了这起矛盾纠纷。”

  为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市围绕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通过建强工作阵地、整合资源力量、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等,纵深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从“分散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型,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巴中方案”。

  各级综治中心统一设置综合性质的接待窗口,政法单位、信访、人社、住建等部门及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常驻,实现矛盾纠纷无差别受理,并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类型、难易程度,及时将矛盾纠纷精准分流至相关部门或调委会进行调处,明确政策咨询“现场解答”、简易纠纷“当日办结”、一般纠纷“5日办理”、复杂纠纷“两月办结”、重大纠纷“领导包案”。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5个县(区)、132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调动多元主体和多方力量融入社会治理,在我市已成为常态。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组建调解员队伍,加大调解保障,“调解员+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有效联动,纠纷化解周期缩短65%。

  “有矛盾纠纷就找综治中心”,这一理念在巴中正逐渐成为共识。

  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全市共受理5503件,其中调解类4266件、咨询类1237件,调解成功3093件,调解成功率72.5%。(巴中融媒记者 张永龙)

(责任编辑:)